主講人簡介:
張和龍,教授,博士生導師,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黨支部書記,《英美文學研究論叢》執(zhí)行主編,英國文學學會副會長,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秘書長,常務理事,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,中美比較文化研究會理事。2002-2003年英國劍橋大學英文系訪問學者,2010-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富布賴特訪問學者。2007年獲教育部直屬院校寶鋼優(yōu)秀教師獎。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教學、研究與翻譯工作。學術專著有《英國文學研究在中國》《批評理論如何運用?》《后現代語境中的自我-約翰·福爾斯小說研究》《戰(zhàn)后英國小說》《從后現代到“后后現代”》(即出),參著有《英國文學通史》《英國小說史》《英國文學思想史》《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》等。譯著有《貝克特書信集》(第二卷)《在中國屏風上》《解析弗洛伊德<夢的解析>》《面紗》《毛姆經典短篇集》《致悼艾米麗的玫瑰》《黑暗昭昭》《另一個國家》《T.S.艾略特文集·戲劇》(合譯)《馬克·吐溫中短篇故事全集》(合譯)等,主編教材有《新經典英語散文導讀》《<巴斯克維爾的獵犬>導讀注解》《<黑暗的心靈>導讀詳注》等,在《外國文學評論》《外國文學》《外國語》《國外文學》《當代外國文學》《外國文學研究》等國內外刊物上發(fā)表論文80余篇。
內容提綱:
當代西方文論傳入中國后,為文學學科注入了清新的源頭活水,與此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和困擾。由于研究實踐中的“理論”亂象叢生,弊端迭出,學界對當代西方文論的質疑與批判聲也此起彼伏,如抨擊理論脫離實踐,指責理論解讀文本無效,批評理論流于空談,且只熱衷于概念演繹等。
本講座針對近年來關于當代西方文論的一些認識誤區(qū)進行辨析和思考,聚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、理論在文本闡釋中的有效性,以及20世紀西方文論的實踐價值論等問題,嘗試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和意見。